黔江区人大常委会: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机制 将代表作用发挥嵌入基层治理
人大代表熟悉基层和所在行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能够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切实将代表作用发挥嵌入基层治理体系,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三方议事”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议事协商,共同推动问题解决。他们的做法,可供借鉴参考。
一、高位推动强统筹。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全面领导,主动向区委请示汇报,争取支持,就推进“三方议事”工作机制向区委专题报告2次。区委高度重视,多次就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机制进行研究、作出部署。2024年6月,区委专题组织召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机制”会议,将“三方议事”工作机制作为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重要改革创新成果来打造,在全区30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研究和解决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机制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制定全区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推动在全区形成了党委统筹引领、人大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共同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推动“三方议事”工作机制全面推行、落地见效。
二、因地制宜搭平台。为方便群众就近议事,充分利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结合人大代表家站点迭代升级工作,在每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了1—3个议事平台,在每个平台均设立了群众意见“收音壁”“回音壁”等载体,实现“民意收集全天候、民情处理加速度、民生服务零距离”,目前全区共建立议事平台45个。鼓励各乡镇街道结合本地特色,不断丰富平台的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议事平台。如濯水镇以当地“诚信无价、一诺千金”的“天理良心”文化特色为基础,将民族文化、诚信文化等融合其中,打造“天理良心”人大代表民情联络点,促进了濯水古镇发展中的矛盾纠纷化解。小南海镇立足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情况,与大路坝区协同联动,探索齐抓共管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线,设立渝鄂边区人大代表活动站,将7名区(州)人大代表、4名县人大代表、19名镇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共议涉及两地的共管路面污水治理等事项,推动了区域共建共治共享。
三、闭环管理促规范。为确保议事规范高效,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一接二访三议四评”的闭环管理机制。“一接”即利用代表走访联系群众、进家站点接待选民、进网格和收音壁接单、“码上收”等方式,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二访”即根据收集问题,组织代表现场走访了解、勘查调研。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分层分类处置,能够解答回复的,及时予以解答回复;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和信访等途径解决的,及时向人民群众进行解释,并告知司法救济途径;对超出本级权限的,报经乡镇(街道)党(工)委研究同意后,及时向上级人大等有关方面反映。“三议”即组织人大代表(街道议事代表)、群众代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共同开展议事协商活动,议定办理方案。“四评”即定期开展议定事项办理情况“回头看”,对承办单位的办理和答复情况进行评价。
四、迭代升级增实效。为确保议定事项落实落地,真正转化为惠民实效,区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健全了人大代表跟踪办理结果、乡镇街道适时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堵点、区人大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区委将“三方议事”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人大工作版块的督促落实机制,凝聚起全区共同参与、共促落实的合力。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机制以来,全区通过“三方议事”平台开展议事活动205次,听取民声、汇聚民意、发挥民智、凝聚民力,解决了城东街道桃子坝片区城市公厕建设、小南海镇渝鄂边区共管路污水治理、蓬东乡30余年的土地纠纷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0个,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相关实践经验入选了全市2023年基层改革典型案例、荣获第一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提名奖。2023年11月,赵乐际委员长来渝调研时,充分肯定了“三方议事”工作机制。最近,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领导下,依托“一体化基层智治平台”,探索在党的建设核心业务版块设置了“三方议事”特色子跑道,进一步将人大代表作用发挥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之中。